香港流行文化
謝穎雯老師
有人認為香港是一個「文化沙漠」,其流行文化也是俗不可耐的文化。在這些人看來,流行文化就是指一些流行玩物、娛樂活動、流行音樂、漫畫等只屬於年輕一代的文化,是令青年變得光怪陸離的「元兇」。顯然,這些人不知道甚麼是流行文化。
事實上,流行文化泛指「那些廣泛在社會流行,並受到大眾歡迎的產物、活動和生活方式」。主要有三類:大眾文化、民族文化和另類文化。它既是時下社會現象、人文活動的總結,更是一個社會的靈魂,影響著社會每一個人的精神健康。怎麼能說流行文化是俗不可耐呢?
香港的文化是融合多地域文化而成的,其流行文化也不例外,不單受「西洋風」的影響,也吸納了鄰近的日本、台灣、韓國的文化,但又不失自已的特色,形成別出機杼的港式流行文化。
香港於1970年代「西化」得很嚴重,當時的青年人個個都會穿上格仔襯衣、喇叭褲,個個都愛聽英文歌曲;香港樂壇也湧起一支又一支的樂隊,其中為人熟悉的要數「温拿樂隊」。到了1990年代,香港的流行文化深深被日本影響,如一連串的日劇轟炸,跳舞音樂的流行,壽司、日式拉麪鋪的進駐等。一時間,香港男子都爭相留一個「木村拓哉」髮型,女子則把烏黑的秀髮染成金色,穿上鬆糕鞋,跳起勁舞,模仿著安室奈美惠。那時候,青年人最喜歡一起去唱「卡拉OK」,小朋友則整天嚷著要吃魚生、壽司,手上總是拿著「Tamagochi」(電子寵物)。
接著,又有台灣及韓國的流行文化傳入,兩地的音樂都加入了「hip-hop」及勁舞的元素,比起西方的流行音樂更合香港人的口味。在劇集方面,台劇「大賣」青春偶像,膾炙人口;韓劇則哀怨纏綿,令港人如痴如醉。
所謂物至必反,過了一段時間,香港人又紛紛懷舊起來,大家又都開始喜歡上中國的事物,再次熱衷自己的民族文化;尤其在九七香港回歸中國之後,香港人開始對自己的身分覺醒,我們可以看到,很多香港女藝人,如有幸參與國際級頒獎典禮時,都會選擇穿上旗袍出席,這不但是一種民族的認同,也令旗袍成為了潮流服飾。在影視方面,片商不斷開拍一些中國味較濃的電影,如《臥虎藏龍》、《神話》、《霍元甲》、《赤壁》等這些電影更能衝出亞洲,而香港的《無間道》更被荷里活導演的欣賞,改編拍攝,令世界各地的人認識更多方面的中國。古裝連續劇往往都能受到觀眾的支持,金庸先生的《神雕俠侶》、《鹿鼎記》亦曾多次被搬上銀幕,而且大受歡迎。
可見,香港不是「文化沙漠」,其流行文化也並不低俗,而是它太複雜、太多姿多采了。較年長的人以為流行文化只是青年人的文化,而青年人又不太懂得欣賞及拓展它,所以人們才會有香港的流行文化變得越來越膚淺的感覺。其實,不同國家的文化可以共存於一個小小的香港,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流行文化,實在不易;如果我們想令香港的流行文化變成一種力量,便需要更多香港人的投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