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

食物的智慧

梁翠雲老師

我愛吃蔥油餅,貪它夠甜,又有椰絲,爽口又濃味,吃時既能滿足味覺,又能顧及口感。

我愛吃老婆餅,貪它夠熱,熱乎乎的蓮蓉,來不及咀嚼,就已吞到五臟六腑。

我愛吃盤菜,貪它夠多,由上至下,共有十層八層,生菜、冬茹、豬肉、腐竹、無所不有,數之不盡,最重要的還是那份南味,完全徹底的滲至每一層,想起也垂涎三尺。

還有……咖哩、叮叮糖、圍頭菜、嫁女餅、盅頭飯……

我貪吃,但我百分之二百的肯定︰貪吃不止我一人。自古至今,無人不嗜食。由社會文明開始,食物的角色,就不單是充饑,在色、香、味俱全下,食物,還有它的意義和象徵。老婆餅沒有老婆,原來源於一個老公與老婆的溫馨故事。盤菜的「盤」,原來是因為要招呼皇帝的「權下之計」。溫馨也好,權宜也好,反映的都是每一種食物的源由及意義。

今日,不少人為了保存這份源由及意義,千辛萬苦,在所不辭。圍村每年一次的盤菜宴,海外子孫,千里昭昭回港。開業幾十年的老餅家,為了屹立潮流,堅守祖業,挽回舊客……這些都是刻意經營、延續傳統的功夫。

原來,蔥油餅、老婆餅、盤菜、不單是食物,其背後更是傳統與情懷。食物有其故事,更是人智慧的結晶品。

沒有留言: